编者按
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、国家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,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,深刻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,奋力书写“一库碧水润北方,青山不负绿成金”的时代答卷。
近年来,十堰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突破口,创新推行GEP核算制度,全域推进绿色产业转型,探索出一条“生态优先、绿色惠民”的特色发展路径。从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担当,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,十堰的生动实践为全国“两山”建设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样本。
本期系列案例,聚焦十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,展现其以生态赋能发展、以绿色造福人民的坚定步伐提供借鉴与启示。
典型案例
竹山县:创新公证模式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“护航”
展开剩余74%案例简述:
竹山县地处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堵河中上游、川陕鄂渝交汇之地,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核心水源区,同时作为“中国绿松石之乡”,全县绿松石储量占全国的70%、世界的50%,潜在价值达5000亿元以上。但该县的发展长期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:传统增殖放流缺乏监督易致“虚假修复”,绿松石交易市场信任度不足制约产业升级。为此,县司法局创新推出“现场公证+”服务模式,将公证职能嵌入增殖放流监督、绿松石公盘交易等关键场景,通过全流程证据保全、过程监督、法律确认,构建“法治护航—生态增值—经济转化”闭环。目前已完成增殖放流公证10余次,放流鱼苗超200万尾,绿松石公盘交易公证带动成交额突破千万元。
亮点做法:
一、增殖放流公证:以法治公信力守护一泓清水
堵河流域是汉江最大支流水源地,竹山水域面积达25.3万亩。近年来,该县深入贯彻长江“十年禁渔”的决策部署,通过“增殖放流+执法监管”模式,累计投放鱼苗超千万尾,推动圣水湖库区生态旅游年收入近千万元。公证机构联合农业农村、检察、法院等部门,从科学选种联合相关单位专家制定鱼苗投放标准(如鲢鳙比例、苗种规格),确保生态修复针对性;到过程留痕对鱼苗抽样、称重、运输、投放全程录像拍照存证,形成“证据链”,杜绝“以次充好”“虚假放流”;最后出具公证文书,对活动的真实性予以明确,以法治公信力保障增殖放流活动有效有说服力。
二、生态补偿机制公证:“闭环监督”守护“生态绿色屏障”
竹山县公证处在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践中主动作为,以专业监督为“环境损害者承担修复费用—生态环境实际获得补偿”的闭环落地保驾护航。针对非法捕捞等环境资源类案件,公证处深度参与生态修复全流程。在检察院、法院主导的增殖放流活动中,紧盯被告人缴纳的生态修复赔偿金使用关键环节,对鱼苗采购验收、数量清点、运输过程及投放现场进行全程公证监督,确保资金定向用于生态修复,实现“损害者付费”向“生态直接修复”的精准转化。这种全链条公证监督,既确保了生态修复资金使用的透明公正,又规范了增殖放流的科学实施,有效强化了生态保护领域司法裁判的执行力与公信力。
三、绿松石公盘交易公证:规范交易激活“链上绿色经济”
绿松石经济是竹山县的特色支柱产业,其产业链条完整且成熟,从上游的勘探、采矿、选矿,一直延伸到中下游的筛选品质、专业检测、精深加工、创意设计装饰以及最终的市场交易等环节。竹山县公证处深度融入绿松石产业发展,以专业服务筑牢交易安全屏障。通过严格审查参与公盘交易的客商资质,确保主体合法合规,从源头规避风险;细致审核进入公盘的绿松石毛料来源及权属,实现全程溯源,保障产品来源合法可查;并在交易关键环节提供现场公证监督,全程见证流程规范,有力确保公盘交易会安全有序、真实公正,为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信心提振提供坚实公证支撑。2024年首场公盘交易中,公证机构全程见证1600千克绿松石毛料交易,成交额达1030万元,有效防范“来源不明”“权属争议”等风险。目前,全县绿松石经营主体已达5600家,年综合产值突破80亿元,有效带动了7万余人就业增收。
经验启示:
竹山县“现场公证+”模式通过将公证公信力嵌入生态修复和资源交易,既以全流程监督确保增殖放流“真修复”、绿松石交易“真规范”,破解了“政策空转”和市场信任难题,又依托生态补偿闭环、交易合法性保障,实现“生态损害者担责、保护者获益、交易者放心”的利益平衡。该模式立足竹山“水源保护+特色资源”实际,未盲目照搬外地经验,而是通过跨部门协作、科技赋能和市场化平台,让法治力量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“催化剂”。各地可借鉴其“小切口、全流程、强协同”特点,将公证职能从“纠纷解决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,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。
发布于:北京市